记者 刘凯 于建平 深圳报道
【资料图】
8月9日,比亚迪(002594)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,成为全球首家达成这一里程碑的车企。
2021年5月,比亚迪完成中国首个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,历时13年。但从100万辆到300万辆,比亚迪仅耗时一年半;而从300万辆到500万辆,比亚迪只用了9个月。在发布会现场,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哽咽的说道:“今天是比亚迪的高光时刻,也是中国汽车的高光时刻。”
从1到500万辆,王传福哭了
一路走来,比亚迪也并不是顺风顺水。2017年,我国的燃油车市场发展迅猛,这也导致在燃油车领域布局较弱的比亚迪销量和利润大幅下滑。这段经历也让王传福在发布会现场泪眼婆娑,他表示:“我很清楚地记得,2017年到2019年,比亚迪连续三年利润大幅下降。尤其是在2019年,净利润只有16亿,但在研发上,我们还是咬牙投入了84个亿。很多人嘲笑我们,说这是在烧钱。但我们深知,要把车做好,要想发展新能源,没有核心技术是不行的,技术研发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新长征。”
对技术的执念,也让比亚迪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。2020年,比亚迪推出了刀片电池,不但突破了续航里程的瓶颈,还解决了困扰新能源发展的电池安全问题。2021年3月,搭载DM-i超级混动系统的宋PLUS上市,成为比亚迪SUV的销量担当,而DM-i超级混动技术也使比亚迪在混动领域站稳了脚跟。
如今,比亚迪已推出刀片电池、DM混动、CTB电池车身一体化、易四方、云辇等一系列技术,筑起技术护城河。并且据比亚迪方面透露,其目前拥有11个研究院,超9万研发人员,研发总投入超千亿,现在平均每个工作日递交19项专利申请,获得15项专利授权。
王传福感慨道:“曾经,我们也怕等不到春天。这条路虽然难走,我们仍然坚持走了20年。很多中国品牌都和比亚迪一样,也有过不被认可,不被看好的经历。”
在比亚迪成立之前,王传福在中国科学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,就在事业发展一路顺遂之时,王传福嗅到了镍镉电池商机,决定辞去体制内工作,下海经商。
在创立比亚迪初期,王传福仅有250万元,无法购买镍镉电池生产线。因此,电池行家出身的王传福直接将生产线的各个工序进行拆解,开发出“夹具+人工”的半自动化生产线,效率比机器还要高,很快就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,用了三年时间就成为了电池行业的领军者。
1997年,东南亚金融风暴席卷而来,全球电池价格暴跌20%到40%,而比亚迪凭借成本优势乘机抢占了全球40%市场,成为中国第一、世界第四大电池生产商。
不过,王传福并没有因为在电池领域的成功而满足。2003年1月,比亚迪宣布,以2.7亿元的价格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%的股份,成为继吉利之后国内第二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。“一个做电池的,怎么会造好车?”在宣布造车的当天,质疑声就源源不断,比亚迪的股价也跌了20%。
面对嘲笑和质疑,比亚迪没有放弃,并且在进入汽车产业后,就致力于新能源产业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。
2004年,在北京国际车展上,比亚迪首次展出了三款新能源概念车。彼时,王传福走遍全场,其他展台都是燃油车。“那时候根本没有人相信新能源汽车能有未来,甚至连‘新能源汽车’这个词,都还没有出现。”王传福表示。
2006年,比亚迪推出了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F3e电动车,这个时间比特斯拉入行电动车早了两年。2008年,我国开始着手推动新能源汽车,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新能源汽车的政策。同年8月,比亚迪F6正式下线,彼时王传福表示:“未来的天下是混合动力、电动车而不是汽油车。”
或许是前瞻性的理念,亦或是信念的支撑,比亚迪此后在新能源汽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
2010年,比亚迪推出了第一款电动大巴,得到了深圳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支持。如今,比亚迪纯电动大巴和出租车的足迹已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、400多个城市。
2012年,我国首次确定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目标,并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优惠政策。同年,比亚迪亮相了秦概念车。2013年,比亚迪秦正式上市,拉开了“王朝”车型的序幕。2015年,比亚迪形成了“全新能源车”的阵容,旗下产品覆盖轿车、SUV、MPV、大巴、出租车、环卫车、物流车和专用车等各类车型。
“比亚迪的成功不仅是品牌的成功,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缩影。”汽车分析师王坤对《》记者表示。在他看来,比亚迪的发展路径符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。包括其在2022年宣布停产燃油车,全面转型新能源,这一步走在整个行业的前沿,虽然在当时看来很激进,但现在来看这一步走的很正确。
中国品牌强势崛起
20年,不仅是比亚迪发展的时间线,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时间线。
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来看,2005年是0;2015年1%;2019年4.9%;2021年上升到了14.8%;2022年27.6%;2023年上半年达到了32.4%。基于此,王传福判断,到2025年,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60%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离不开自主品牌强势崛起。
从自主品牌整体数据来看,2008年,我国自主品牌在国内的市占率约为28%;2013年9月—2014年8月,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连续12个月下滑;2020年,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占率上升到了38%;2022年,自主品牌市占率攀升到了50%;今年7月份,自主品牌批发销量在国内市占率已经到了58.1%。王传福预计,在新能源与中国品牌崛起的“双轮驱动”下,三年内,中国品牌市场份额将提升到70%,实现跨越式发展。这意味着,还有近400万辆的市场增量,属于中国品牌。
在海外市场,据中汽协整理的海关总署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234.1万辆,同比增长76.9%。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79.5万辆,同比增长1.2倍。汽车出口量前十的国家中,俄罗斯、墨西哥和比利时出口量位居前三,市场表现较强。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前三大国家为比利时、英国和泰国。同时,数据显示,全球有超过60%的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生产销售。在核心技术和产业链布局上,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占全球的70%,全球有超过60%的动力电池由中国企业供应。
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对《》记者表示:“如今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核心力量。我们可以看到,现在新能源产品出口已不再仅限于东南亚国家,欧洲等发达国家也正在被渗透,其中有越来越多的的品牌包括上汽、长城、吉利等传统品牌,不乏蔚来、哪吒等造车新势力也在试水。这其中的核心因素是我们在新能源赛道上过去十多年的积累,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供应链体系,均在逐步升级完善,多方助力产品竞争力大幅提高。”
在销量上升的同时,我国自主品牌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。比亚迪、上汽、奇瑞、长城、长安、吉利等品牌,已经进入多个国家,向世界递出了中国制造的名片,并实现技术反哺。
7月26日,大众汽车品牌与小鹏汽车达成技术合作框架协议,双方计划面向中国的中型车市场,共同开发两款大众汽车品牌的电动车型。
而早在2019年,比亚迪就与丰田达成合作协议,双方基于比亚迪的三电架构开发新能源车型,目前首款车型bZ3已经正式上市。
王传福认为,在燃油车时代,中国汽车品牌一直处于追赶市场的趋势。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变革,中国已经掌握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和完备产业链,正在推动中国汽车品牌从追赶走向超越。
比亚迪方面告诉《》记者:“比亚迪成为全球首家达成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车企,这份成绩不仅属于比亚迪,更属于中国汽车品牌。在一起,才是中国汽车,比亚迪将与同行携手并进,为全球汽车工业变革注入中国汽车力量。”
Copyright © 2015-2023 港澳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3022245号-31 联系邮箱:435 226 40 @qq.com